在新伟业中谱写建设新篇章
刚刚走过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对住房和城乡建设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为我们做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指明了奋斗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3新年伊始,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回顾总结2022年的工作,研究部署2023年的重点任务。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真抓实干,奋力开创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安居是人民群众幸福的基点,安居才能乐业。
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安居这个人民幸福的基点,深入分析当前住房形势,理顺工作思路,谋划重点任务,努力让人民群众住得舒心、放心、安心。
——“保交楼、稳民生”给购房者吃下“定心丸”。通过专项借款撬动、银行贷款跟进,促进建设项目交付,切实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房住不炒”定位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完善政策工具箱,持续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住房保障体系为百姓安居托底。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据统计,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已开工建设和筹集233.6万套(间),完成投资1750亿元,可解决近1000万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
——绿色建筑发展按下“快进键”。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建筑用能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国新建绿色建筑占比已超90%,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突出贡献。
当今时代,人民群众对住房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期盼拥有更舒适安全的居住条件。建设更好的房子,需要全系统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住房建设标准,打造“好房子”样板,为老房子“治病”,研究制定房屋体检、养老、保险等制度,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
倾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步入“下半场”,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
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城市体检为抓手,以城市更新为路径,以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为目标,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生态修复和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努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城市体检为城市发展“把脉”护航。继续选取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部分设区城市等59个样本城市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在各地积极推进下,建立城市体检工作机制、统筹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采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城市体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助力破解“城市病”;
——老旧小区改造为城市增添新活力。从绿化提升、管网改造等硬件完善,到市场化托管、物业管理覆盖等服务提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改造工作全方位促进老旧小区焕发新生机。2022年1~11月,全国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5.25万个,惠及居民876.01万户;
——生态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地加强规划、因地制宜,系统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大力推进城市节水、完善绿色出行基础设施等措施,打造越来越多亲山、亲水、亲绿的城市“生态客厅”;
——“新城建”加快释放城市发展的巨大潜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城市安全管理平台等一批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在21个综合试点城市加快落地,提升城市运行效率,科技赋能下的城市生活更方便、更安全、更舒心;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为城市留下乡愁记忆。加快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立常态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评估制度,指导各名城每年开展自评估工作。同时,鼓励各地采取以用促保,通过微改造“绣花”功夫,让历史文化资源用起来、活起来。
城市转型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的通知》,21个城市成为首批城市更新试点。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试点工作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为更多城市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实体案例参考,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下坚实基础。
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这就要求建立科学系统的乡村建设评价方法,准确查摆问题、了解群众诉求、对乡村建设工作短板弱项“对症施治”。
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选择102个样本县开展乡村建设评价,围绕农民生产生活最关切的内容,覆盖乡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基层治理等领域和县城、乡镇、村庄、农房设计等体系,系统摸清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短板,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并指导各地充分运用评价成果,找准补短板、惠民生的着力点,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发现的问题。
安居乐业,家稳心安。农房质量安全是乡村建设行动的重中之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保持政策稳定性、延续性的基础上,以乡村建设评价为抓手,以农房建设为重点,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逐村逐户进行安全评定,建立危房改造台账,改造一户、销号一户,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让广大农民群众住得更放心。
乡村振兴需要激发人才活力。把乡村工匠培育好、用起来,让他们成为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就业的骨干力量,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源头活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培育乡村建设工匠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万名“乡村建设带头工匠”培训活动,强化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和施工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有效带动乡村建设工匠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昔日“泥瓦匠”,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2022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锚定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与各方相配合,努力为广大农民群众创造乡村特色浓郁、宜居宜业的和美环境,同时也为“愿意留在乡村、建设乡村的人”“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致力于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的各类人才提供了基本条件,带来了无限希望。
着力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也是诸多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性行业,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密切相关。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建筑产品,更好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需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的职责和使命。
现阶段,中国建筑业的能力和水平突飞猛进,一批“精、新、绿、快”工程的建造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主要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大规模投资拉动,工业化、信息化水平不高,生产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较大等依然是制约建筑业发展的瓶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选取北京、天津、重庆等24个城市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积极探索建筑业转型发展新路径。通过示范引领,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建筑产业互联网、建筑机器人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发展智能建造已成为行业共识。
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从“频跑腿”到“少跑腿”,从“现场办”到“掌上办”“指尖办”,再到“跨省通办”,越来越多更科学、更便捷、更高效的“全流程、全覆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体系在各地投入使用,不仅提升了审批效率、优化营商环境,也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和企业复产复工。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过去一年,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扎实组织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回头看”,查漏补缺,紧盯问题隐患狠抓整改,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10月底,事故和死亡人数与2021年同比分别下降24.80%和23.31%。
更加自信迈上复兴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1.4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
——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累计132.34亿平方米,“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深入人心;
——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以人民为中心,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方式,不断缔造着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全国2341.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历史性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
——累计建设5万个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6819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寺庙祠堂等传统建筑52万栋,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建筑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牢固,建筑产业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涌现出超高压输送泵、空中造楼机、盾构机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之重器”,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世界级标志性重大工程。“中国建造”展示了强大综合国力。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接续奋斗和忘我奉献。
新年伊始,倪虹部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稳是基础,进是关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在稳中开好局、在进上下功夫,脚踏实地,发挥好稳增长、防风险、惠民生等方面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做贡献”。
新时代饱含新期待,新征程呼唤新作为。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千头万绪、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坚定信心、稳中求进,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住房和城乡建设篇章,在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新报道
-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公安部办公厅 财2024-09-09
- 交通运输部关于发布《公路水运工程2024-09-09
-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关于进2024-09-09
-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近零能耗2024-09-09
-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建筑碳排2024-09-09
-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建筑与桥2024-09-09